今年,我市在公共服务领域与北京实现深度对接,医疗、教育、政务等民生服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,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红利。
在医疗卫生方面,我市5家医疗机构与北京知名医院签订10项合作协议,推进医联体建设、技术合作及专家坐诊,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。泃阳镇、段甲岭镇等基层卫生院与通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“手拉手”帮扶机制,通过专家坐诊、技术培训等方式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。
教育协同发展成效显著。市教体局与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联合举办高考教学研讨会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应急管理大学新校区完成征地拆迁,筹备组正完善申报材料,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。推进合作办学,组织17名校长、教师赴通州名校跟岗学习,三河六中与北京一七一中学互派师生交流,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24名教师赴总校学习管理经验,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。燕京职院与北京财贸职院共建课程、共享资源,联合开展无人机培训(CACC认证)及区域技能鉴定项目,提升职业教育水平。三河职教中心与北京汇佳职院深化“3+2”贯通培养,新增建筑装饰技术专业,年招生规模扩至100人,计划6月底招生,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燕郊政务中心设立的北京副中心服务专区,可办理京津冀三地6768项政务服务事项。全市推广的AI辅助审批系统,使163项高频事项办理时限压缩40%。“信用+医疗”等创新场景的推出,让200家守信企业享受快速审批服务,平均贷款审批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。
网友回应